現代雕塑的表現和創新語匯
在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創作實踐中,雕塑家吸收西方具象寫實雕塑極度逼真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藝術語匯的同時,又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雕塑藝術中對于藝術形象的神采和意蘊的追求,有意的突出或夸張使得形象更為鮮明。藝術家所展現的形象是經過對事物形象的長期感悟后,超越客觀真實形象之上并經過內心對生命意念的升華而產生的主觀形象。
從李象群教授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來自西方嚴謹具象造型之外的濃郁的中國民族意象氣韻在其作品中的延續,如他的作品《擲鐵餅者》,并沒有像古希臘雕塑家米隆的《擲鐵餅者》般對人物運動狀態下的形態結構和肌肉變化進行詳盡刻畫,而是以一種更加突出整體的東方意象造型理念來表現這一運動瞬問,作品中的人物正手執鐵餅欲旋轉身體擲出鐵餅,作者對于這一運動瞬間的表現,與中國漢代雕塑《馬踏飛燕》中踏燕欲騰空而起的奔馬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傳神并富有韻律。他的《春天的微笑》,作品中人物的表情非常含蓄,眼部虛空意象的表現特征并沒有細致的刻畫人物的眼神,但通過上揚的嘴角毫無保留的傳遞了人物內心的喜悅之情,情之所至,心之所向,恰到好處的表現了作者所要表現的超越客觀形象之上的情感體驗,極大的增加了作品的空靈感,從而豐富了中國意象造型的新語言。在他的作品中沿用了中國造型的整體感又融合了西方具象元素,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他對具象雕塑的解讀為當今美院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向,給中國傳統雕塑延續與發展給予有力的指導。
設計知識資源網
在西安茂陵霍去病陵墓石雕前,我被那時的工匠對形體的理解和概括以及對形體高度的表現,所產生的無限意蘊所折服?!耙狻笔桥c心靈相呼應的超越“象”和”“言”的意義形態。在當代,新思潮不斷涌起,“意”能否拋開當前某些造作之感,呈現出一種完美和諧的境界,來繼承優秀的傳統藝術,感動自我與世人,為當代中國雕塑事業發展的助力。中國意象美學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的辭,詩歌,音樂甚至武術,醫藥中,滲透在中國人的骨子里。他是富有詩性的、神性的,具有道家的空靈深邃,儒家的智慧與中和,所以說雕塑的“象”“言”“意”即“象”到“言”“言”到“意”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邏輯過程,也不是純粹的邏輯推理,他是一個具有東方特色的意象化的審美過程。漢代霍去病墓前石雕是相原石,透過觀察石材的大體形狀找出相似百物,然后把物象表達于思維進行整合聯想,達到形神兼顧,整個過程是物我相對,物我合一的過程,理之即明,“得意而忘象”是一種很高的隱性的境界。在我創作的作品《風雪關東路》時,首先想到“象”是人,從小生活在北方,知道環境的惡劣,再加上對文學作品的體會,風雪寒冬的惡劣天氣,使我感覺到如果用完全寫實的語言,其表現力會大大折扣,古話講“大象無形”、“大聲希音”所以在形象的處理上以意象為主,這模糊的形象代表的不是某一個人物,而是一個的不屈的靈魂,表達的是人類普遍的情感,這也正是當代具象雕塑以形式表達意象的重要特征,意象的語言運用可以說是我在研究生學習期間最寶貴的收獲?!跋蟆辈⒉荒艽怼耙狻敝旧?,這并不能說明“意”就無從理解與體會,人們可以從“意外之意”、“象外之意”體會這一微妙的過程進而體會有限的體量,無限的量感的意蘊。象與意,有形和無形的統一。
通過“意以盡色”的解讀我們這么認為對寫實訓練重要要的,但是又要記住,不要“得意忘象”王弼在《周易幾例·明象》這樣寫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日尋向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若 ”意象,并不是雕塑中無意識的蠻干,而是自然事物在內心深處的影子?!肚f子· 秋水》中寫到:“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以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追求內蘊?!痹诘袼軇撟髦?,“不到之到”是創作者本人的情感意識與物體表現的綜合體,如雕塑家吳為山雕塑作品《老子》,采用中空的塑造并沒有把老子都是實在的塑造出來,“不到之到”“沒有之有”卻使觀者體會到老子哲學中無為的理念,我們深信具象雕塑在中國的民族化的演變進化前景是廣闊的。
在北京798的展廳里和一些畫冊上我們能夠看到有些雕塑是由一些油畫家創作出來的,其作品和他的繪畫如出一轍,比如我們看到周春芽的《綠狗系列》,還有方立均的《光頭系列》,一開始有些轉不過彎,后來一想到賈克梅弟,還有立體派的畢加索《這就是美國》,就馬上明白啦,繪畫語言完全可以用在雕塑上而且還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機形和隨意涂抹非描繪性色彩的雕塑,在這里繪畫和雕塑邊界模糊了,雕塑家可以利用彩色玻璃、纖維材料塑造人物形象。如:殷小烽教授《互動系列》用金屬材料焊接出來的的雕塑,那充滿無限生機的金屬分割造型與其在速寫中表現出來的感覺的一致性,令人拍案叫絕,它表現出一種鮮活的的極富有生命力的感覺,能在燈光的映照下與建筑相映生輝的寫實特征。當代雕塑隨找科技的發展和觀念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材料都可以用來制作雕塑表達個人的觀點,闡述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由于材料形體或表面肌理的不確定性即大多數材料是自然形體或者是工業機械廢舊品,這就給創作作品在視覺傳達上帶來了極大的意象性感受。
展望中國近代百年雕塑歷史,第一、二代元老雕塑家已經掌握并具備了扎實的具象寫實能力,也為我們探索了一定的具有東方意象的藝術符號。相信當代中國第三、第四代雕塑家在前輩的肩膀上更加務實,努力探索民族傳統語言和開拓創新。很高興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藝術家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著名里論家貢布里希說過:“只有那些埋頭工作,不為利好,不求轟動,按照自己信念創作的藝術家才是未來的希望”中國當代雕塑教學與創作水平的提高還須依靠理論尤其基礎理論的提高,當務之急是要在傳統雕塑當中與其他文化藝術形式中找到當代文化基因,最大程度地回歸中國東方特色雕塑語言的本體,給民族雕塑藝術佇立于世界雕塑藝術之林做好扎實的理論鋪墊和支持。轉章轉載請注明:曲陽中泰園林雕塑有限公司http://www.iklanbase.com/